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如何给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启蒙?

郝景芳 此念 2024-04-30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本文摘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作者:郝景芳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此念 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郝景芳一起探讨「父母应该如何思考」,2月21日,此念课堂视频号19:3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早期教养中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与主要看护者的语言互动。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差异,包括孩子语言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思想能力的差异。所以语言发展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本期,我们分享郝景芳的新书《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关于影响孩子智力的因素,以及如何给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启蒙?



cinian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北京折叠》小说的作者

童行学院创始人



01

影响孩子的智力因素有哪些?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经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学钢琴呢?


我说:“我感觉孩子并没有学乐器、学音乐的天赋。”有人又问了:“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能知道她有什么天赋呢?其他人练,都能够练出成就,也许练着练着,就练好了。毕竟以普通人的学习来讲,还根本到达不了拼天赋的阶段。”


我并不是说我孩子的天赋就一定比其他人差很多,而是说对于她自己而言,音乐的天赋并不是她智力中比较突出的。天赋其实是相对自己而言的。这一点父母在观察孩子的时候就会知道。如果你强行让孩子在一个方向上发展,也许就牺牲了他在另外一些地方发展的时间和机遇。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都去追求卓越,而是只能在一两个方向上追求精深和卓越,其他的方向可能就表现平平。那到底在哪个方向上去追求卓越呢?我认为,最好是在自己相对比较有天赋的方向上追求卓越,这样肯定是效率最高的。


勤学苦练需不需要呢?当然需要。但是你在自己天赋比较弱的方向上勤学苦练,可能就是“花了一百分的工夫,得到五六十分的成绩”;在自己天赋比较好的方向,则可能是“花五六十分的工夫,得到八九十分的成绩”。所以这是一个相对衡量。


人与人之间除了天赋的差异,后天教育带来的区别有时候会有更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启蒙和家庭教育,尽量给孩子多一些刺激性的环境,使之得到启发和锻炼。在聊孩子的后天教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影响孩子的智力因素有哪些。


不同的理论家对构成智力的核心品质以及共有多少种品质持不同的看法。《发展心理学》一书介绍,心理测量学家更倾向于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而其中最精细的是约翰·卡罗尔的智力三层次模型理论:

卡罗尔的智力三层次模型。第二层次的能力从左到右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依次递减。所以,一般智力g因素与流体智力以及它所支持的推理能力(如数量推理)的相关性比与听知觉、认知速度以及这些能力所支持的第三层次能力的相关性更强。


一般能力因素g在最上层,它衡量了我们总体上是不是聪明;


8种主要能力排在第二层,其中包括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学习和记忆、视知觉、听知觉、提取能力、认知难度、加工速度;


第三层次则是指具体的技能,与第二层次能力一一对应——8种技能分别是数量推理与类比、言语理解和词汇、记忆广度和联想记忆、视觉辨别和联想记忆、音位辨别和音乐辨别、创造力和快速命名、视觉速度和测验完成速度、反应时和决策速度。


其中,晶体智力是相对比较确定的、累积的知识;流体智力是随时流动计算的处理思路。因此,晶体智力更像是你存储的信息,流体智力更像是大脑的算法。


具体而言,在生活里我们可以经常去观察孩子多方面的反应,比如:


❍ 对数字类的游戏是不是非常感兴趣;


❍ 是不是喜欢逻辑题和猜谜这样的游戏;


❍ 是不是说话很流畅,爱说话,能够把一件事儿完整表述清楚;


❍ 是不是大人说过的事情和词汇,过几天就可以使用了;


❍ 对看过的图像是不是很敏感;


❍ 对于空间游戏是不是擅长;


❍ 对于音乐是不是很敏感,对节奏摇摆是否有准确的感知;


❍ 遇到一些小困难,是不是能够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不是能快速地找到答案;


❍ 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能很快地明白自己应有的做法;


……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所有这些观察都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更细致入微的描摹。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是颠扑不破的育儿之道理。这里面有一些维度表示孩子的能力方向,另外一些维度表示孩子的学习偏好。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每个维度都擅长——有优势,也有短板。让孩子用自己偏好的方式去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在这里,讲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我带着4岁多的女儿和一个3岁多的小男孩一起去一个蹦床馆玩,结果那个小男孩从11点多玩到了12点半,就不想玩蹦床了,吃了饭就开始做自己的数学练习册——这个过程他非常投入,精神也是愉悦的。而我女儿从11点多开始就一直在跳蹦床,中途只休息了5分钟又接着玩,从11点一直跳到下午5点,持续了6个小时。


“蹦床旁边小男孩在做数学题”和“我女儿一直在跳蹦床”,构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却从中发现了我女儿在蹦床和体力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女儿6岁的时候,我就送她去学体操了。这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即使她学其他东西都蛮容易放弃的,但是学体操一直坚持着,从第一天就非常喜欢——喜欢器械,喜欢倒立,喜欢做侧手翻……而在学体操的过程中,她锻炼出“吃苦,挑战自己,忍着疼痛去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的毅力。这样的品质后来也有助于她的课内学习,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甚至会说“比起练体操,这还是容易的”。而那个一起跳蹦床的小男孩儿呢?他依旧喜欢数学,到了大概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数字排行榜的敏感,喜欢玩纸牌游戏;在性格上,也仍然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东西,不是特别喜欢凑热闹。


当我们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差异、特色,其实就更容易帮孩子选择更适合他的道路。在这里,我又想起曾经和埃隆·马斯克的妈妈梅耶·马斯克有过一段对话。

▲埃隆·马斯克和梅耶·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他现在已经是世界首富了,而他的妈妈梅耶·马斯克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我曾经有幸在一次直播活动中采访到梅耶·马斯克——梅耶当时回忆说:“马斯克在小的时候,可能七八岁的时候,就展现出数学方面非常强的天赋,也非常喜欢科学方面的东西。但是他的英语只拿了F。”而梅耶那时就跟马斯克说:“你的英语拿到D就可以了,倒也不用拿A。只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是A就足够了!”梅耶当时就跟我说:“不用每个学科都拿A,这有什么意义呢?全A就相当于没有A。有自己比较差的方面,但是有的方面拿A,这样就够了。”所以梅耶是非常尊重家里的几个孩子的,梅耶·马斯克的二儿子开了连锁餐厅,小女儿学习戏剧,做了导演,创办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几个孩子发展方向非常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自主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过得非常快乐。


只有这样的妈妈才能造就今天的马斯克这样一个科学狂人。梅兰妮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特点,没有要求他每一个方面都得A,而是让他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充满热情地去追求。所以天赋和后天的努力之间其实是互相成就的。我们让孩子在他自己有天赋的方向上去努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成就,成就感也会泛化到其他的方面。


每个人生下来天赋不一样,智力也有一定差别,但得当的后天教育可以让任何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可以说基因天赋决定了“你是谁”,而后天的养育让你能够做到“更好的自己”。我们更多地也是要在观察并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他不同的特点进行后天的培养。这里我分享一些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关于晶体智力,我们要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广博的世界,就像童行书院的课程体系一贯推行的那样;关于流体智力,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多进行自主推导的思考。很多知识我们都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推导过程,生活中的各个情景,也可以让他思考其中的道理。


实际上,十七八世纪的科学哲学家就总结出了一些人类根本的思考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叫作归纳和推理。归纳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找规律,推理是从前提推导出结论。


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蔬菜,就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西红柿是从哪来的呀?你看看,西红柿有什么特点呀?西红柿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啊?那你猜猜,西红柿和茄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不同的地方啊?你从它们的特征上能判断出来吗?你是怎么做这样的推理的?如果它们长在同样的地方,那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像这样不断地对比观察,去推导背后的原因,再去推理相应的结果。这种思维练习做得越多,孩子的思考就越明智。这不仅和流体智力有关,也和前文智力模型里提到的提取能力、认知难度、加工速度都有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绘本上的解谜题或者逻辑思考题,让孩子锻炼这种思维,当然,也可以通过童行书院的童行书单伴读、绘本阅读和童行阅读的音频课,让孩子锻炼这种思考。


最后再分享一个既能够促进孩子的内驱力形成,又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式——探究式问题。探究式问题可能是有正确答案的,例如:“你猜猜油和醋倒在一起会怎么样?”也可能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例如:“你相不相信小行星撞地球就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呀?为什么呢?”探究式问题,既可以点燃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孩子锻炼他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探究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孩子生成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可能是很有创意的想法。按照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开始向其他人讲述并兜售自己的想法时,他就离成为创造力人才不远了。


总的来说,锻炼孩子的智力,就好比是“硬件升级”。硬件升级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给他安装一些刷题式的软件和补丁是比较快的,但是我们也清楚,芯片的升级给手机带来的影响才是革命性的。所以我们在最初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学习的时候,要记得“慢就是快”——让他思考的过程也许是慢的,但是他一旦自己掌握了这种思考方法,智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将来的学习就是快的,学习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2

如何给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启蒙?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如今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父母也很焦虑于孩子的成绩。于是早期启蒙越来越提前,也越来越内卷。只是简单地告诉父母不用太在乎成绩,是不能够真正缓解父母焦虑的。我们更需要告诉父母,怎样是更好、更科学的早期启蒙,才能让父母放心,对孩子的成长更有信心。


其实,孩子学会了多少个拼音,背了多少个单词,一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这些表面技巧的领先是很容易被追上的,长期看,优势都会被抹平。最终对孩子成绩影响最大的,是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逐步显现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差异——成绩的分化差不多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此后有许多科目的学习会呈现巨大的差异,一直到成年。


而深度理解能力和思考的习惯紧密相关。一个人如果经常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如果任何事情他都能不满足于被告知答案,而期望自己进行推理,如果他能习惯于透过表面去思考为什么,追问更深一层的原因,如果他能长期与人沟通,并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不同的观点,那么他学业上的问题就不会成为巨大的障碍,反而是一个又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如果他喜爱思考,那么学习会成为他的乐趣之所在。


那么,该如何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呢?这个问题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很关心。科学家也很关心,他们兜兜转转很多年,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最终找到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这本书里就记录了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记录了来自美国各个阶层家庭的数据,发现在一个小时之内,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有600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有很大差异: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

▲《父母的语言:

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这种早期词汇和语言的差异真的可以影响到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高低吗?是的!所有的数据都支持了这个答案,可谓是颠覆了传统。曾经科学家以为,丰富刺激的环境对大脑发展最关键,但是进一步调查发现,物理作用不如语言互动的作用更大,互动的质量是影响孩子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科学家还发现,儿童早期的情感依恋状态与成年后的自信、成就和情感稳定性高度正相关,而形成稳定依恋的最重要因素也不是满足饮食起居的需要,而是情感回应。所有这些研究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结论,早期教养中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与主要看护者的语言互动。


语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魔力呢?这个问题本身也仍然有一定的神秘性,科学家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想得到,对话交流需要调动大脑多方面的能力,你需要理解他人的语言,这就比仅仅理解他人的行为要复杂一些,而且你要把自己模糊的情感与想法,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调动你的智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我们很难想象不依赖语言而存在的思想。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差异,包括孩子语言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思想能力的差异。所以语言发展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有人可能会问了:如果语言能力真如你说得这么重要,那为什么有的人能说会道学习却依然不好呢?智能的进化,主要是抽象化的过程。语言就是第一重抽象化——让我们把一些很复杂的模棱两可的事物,用抽象的语言说出来。而文字和符号是纸面上的第二重抽象化。有很多人学习不好,其实是缘于第二重抽象化的困难,就是对于符号的认知不好。但是如果他第一重抽象化也就是语言的能力都不强,那么第二重抽象化就更为困难了。我们要让孩子智力发展得好,在他还没有进入符号抽象化的早期阶段,一定要让他进行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对他后期很多抽象化思维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我跟3岁的儿子交谈的时候,我知道他现在的认知能力刚刚能够区分不同的动物,了解不同的动物生活在哪里,但是对于动物身体构造和习性还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在谈论一个骆驼类的毛绒玩具时,就会有以下对话。


我说:“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知道吗?”他说生活在沙漠里。“你看它背上这个驼峰,你知道驼峰是干什么的吗?”他就说是让我们人类去骑的。我说:“对,这是驼峰的一个作用。不过驼峰最早长出来不是为了让我们人类去骑,它可以储存很多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那你觉得它储存这些水分和营养物质有什么好处呢?”我儿子想了想说不知道。然后我就跟他说:“你看,骆驼在沙漠里面是不是没有水喝呀?它储存这些水分可以让骆驼在沙漠里面很长时间不喝水也能有水分。”我儿子就重复了一下我的话,大概表示听懂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知道他现在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然后给他提出问题,他就会跟着我这样的问题去进行思考,有的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驼峰是为了让人骑的”,有的问题他没有答案,他就说不知道,但是他会愿意听我给他讲。整个过程中,他其实就是跟随着问题,自己不断地进行思考,他的大脑就得到了锻炼,后面我们再进行很多其他对话时,他也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7岁的女儿晴晴,早已经过了认识动物这样的发展阶段。她现在更感兴趣的是一些设计,像一些平面结构图、海报或者是其他的设计。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就会随机谈起楼房、海报上呈现出的设计这样的话题。我会问她:“你觉得这个海报这个地方设计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啊?”然后她会给出自己的想法。亲子语言互动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方向,了解孩子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给他提出问题。


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需要人们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挤出大把的时间。


那如何更好地帮助父母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的团队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 ;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致入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哪怕孩子太小,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条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那么其他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很多父母在公众号上学到了某个方法,就制订一个详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照这个时间表完成任务。例如,每天背完三个单词。但是一旦这种任务思维占据了父母的心智,他们很多时候就注意不到孩子在关注什么,孩子的心声是什么。这种情况下,父母就没法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所在来进行交流,而执拗于自己的注意力焦点,久而久之很容易跟孩子产生隔阂,而且注意力的分歧无助于智力开发。


第二个“T”:充分交流。


第二条原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有的父母觉得跟孩子在一起没什么话说。但实际上聪明的父母会知道,生活的一点一滴都是可以交谈的素材。父母可以通过描述自己和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构建一种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构建了他们将来描述自我、描述世界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说说自己在做什么,说说孩子在做什么,这对于婴儿或者幼儿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小宝贝就像小狼一样,天生具有行动本能,但也像小狼一样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表达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诞生。


第三个“T”:轮流谈话。


第三条原则叫作轮流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


如果想要理解3T原则,父母可以找一天录下自己和孩子一小时共处的时光。你可以算一下录音中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时间各占了多少比例;而你们的互动中祈使句、反问句、疑问句、陈述句各自占的比例有多少。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会把我和晴晴的对话录下来呢?实际上,我就是在我和她玩儿的时候,把录音机打开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事后听一听录音大概就能够知道:我和孩子的互动中,有没有因为我太过强势压制了孩子的发言;孩子的发言有没有充分地把她的思想展现出来……经过这样的聆听和自我观察,父母其实都可以掌握和孩子互动对话的方法。


其实高质量的互动没有那么难,无论平时有多忙,3T原则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实际上,买菜也好,做饭也好,读书也罢,睡觉也罢,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与孩子深入交谈,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决策和安排自己的生活,与他讨论生活的前因后果,引导他去思考,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最好的启蒙了。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郝景芳


- END -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 郝景芳

👇


【此念】赠书福利


你是如何观察自己或孩子的?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郝景芳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2月20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彭凯平:看云天雾罩的书,交不三不四的友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八期)


邱振中:没有经过彻底反思的东西、我不相信


苏格拉底的下午茶

你的好运,是由智慧带来的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